升学诈骗得逞,缘于迷信钱能通神 -9游会

升学诈骗得逞,缘于迷信钱能通神 -9游会

2023-7-4 08:59| 编辑: 堇色 | 查看: 13689| 评论: 0|原作者: 顾登夏|来自: 颍州晚报

  每年高考录取前后,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少数学生及家长迫切希望上学的心理,实施诈骗活动,不仅严重侵害了考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,还影响了高招工作的良好形象。
  其实,诈骗者所用伎俩并不高明,无非是占用特长生、保送生、定向生指标或者许诺“点招”,拿钱来,上大学、进名校,或混淆教育和招生性质,谎称有“内部指标”,可以“低分高录”,搞假统招。考生即便进了大学,也无法注册电子学籍和学历信息,更拿不到国家承认的文凭。部分考生家长饥不择食,“信关系不信政策”,才让高招骗子屡屡得手。尤其是分数不甚理想的考生及其家长,被高考焦虑冲昏头脑,为能金榜题名,甘愿出大价钱,稀里糊涂的为骗子献金。
  骗子当然是不可饶恕的,理应严厉打击。但在打击的同时,也应该分析导致这类欺骗行为反复出现的社会环境。不可否认,近年来社会上确有一些学生通过所谓的“招生中介”和“关系”进了大学。这类情况使一些学生和家长深信“后门”还是开着的。正是这样的认知,才让一些学生和家长心甘情愿出钱买那一张录取通知书。因此,在打击招生骗子的同时,坚决清理假大学、假学生,才能清除“信邪不信正”的思想根源,挖掉招生诈骗的滋生土壤。
  这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及各级网监、各大网站域名注册供应商、相关高校、各级用人单位、公检法等形成合力,加大对虚假招生以及制售虚假学历文凭行为的打击力度,提高制假售假者的犯罪成本,形成震慑力。同时,还要加强对学历、学位证书的认定管理,打消部分人用“假学历”蒙混讨巧的侥幸心理,让造假用假者失去市场,行骗作假者自然就无了生存空间。
  对招生诈骗现象,更需要从受害者自身找原因。考生和家长相信“潜规则”能办成事,是不了解招生规则的刚性强度。根据“上大学网”对虚假大学招生受害者人群分析,一部分人相信“花钱可以买文凭买学历”,才稀里糊涂上当受骗。尽管招生计划可能会调整追加,机动名额也可能投放使用,但这不等于可以通过关系多交点钱就能上大学。考生分数如果达不到录取分数线,是挤不进录取数据库的。懂得高招录取的游戏规则,懂得网上录取与“人工操作”的天壤之别,了解招生办在运作上严格的制约程序,才不会轻信花点钱就可以把考生的名字输进录取数据库的骗局。

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: fynewsnet

上一篇:

全城最新资讯,尽在掌握

网站地图